2025年3月3日,中交上海航道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交上航院”)院长尚晓率市政所、研究院、内环所等专家团队莅临上海上海水生科技考察交流,深入调研奉贤区水生态治理示范项目,并探讨技术路径与生态价值转化新模式。上海水生科技副总经理徐后涛、高启全程陪同,并分享了公司的创新经验与成果。
“上海之鱼”:艺术与生态共生的城市水景样本
考察团首先来到奉贤新城地标“上海之鱼”。上海水生科技运用自主研发的“水生森林系统净化技术”与“生物操纵技术”,通过构建深水区沉水植物、浅水区挺水植物及滨岸景观带的立体生态屏障,科学投放滤食性鲢鳙鱼控制藻类,水质达国家Ⅱ-Ⅲ类标准,透明度达到2.5米以上。
现场考察过程中,高启副总经理介绍了上海之鱼的历史发展以及在上海之鱼中运用到的相关专利技术。
尚晓院长高度评价:“‘上海之鱼’是生态治理与城市美学的典范,其成功模式对滨水空间的生态治理与开发具有范式意义。”目前,该区域日均向周边输送10万吨优质生态补水,拉动临湖地块价值提升30%,成为奉贤区“生态+经济”双核驱动的典范。
乡村河道治理:解锁“小微水体”的生态密码
在庄行浦秀村、金汇镇等地的乡村河道治理项目考察中,考察团仔细了解了公司治理的创新技术和经验。针对农村水系面源污染、水动力不足等难题,上海水生科技实施了“截污控源-生态护岸-水下森林”三步法,成功实现河道生态的显著提升:通过生态沟渠拦截农田径流,种植茭白、菖蒲等兼具经济与净化功能的植物;重塑河道形态增强水流循环,并构建以刺苦草、金鱼藻为主的沉水植物群落。
市政所专家特别关注治理成本与后期维护的平衡问题。高启副总经理详细介绍,通过公司自主研发的模块化生物基网、本地植物选育等专利技术,使单公里治理成本降低25%,并结合“村民认养+数字监管”模式,实现“一次投入、持续受益”的良性循环。
产教融合基地:打造水生态治理“创新引擎”
考察团随后来到青浦产教融合基地,深入了解了公司与上海海洋大学共同打造的产教融合实践基地运行情况。180亩实验场内,沉水植物与鱼虾共生系统有效验证了“水下森林”的生态稳定性;千平方米的智慧大棚中,大型溞生物控藻正在中试阶段。
考察期间,中交上航院研究院团队对公司研发的“智能生态船”表现出浓厚的兴趣,该设备可同时实现水质监测与垃圾打捞,作业效率是人工的6倍。
政策赋能:奉贤“水文章”书写绿色发展新篇
此次考察正值奉贤区全面推进“水生态修复三年行动”之际,奉贤区提出“全域治理、全民共享”的目标,创新推出“生态信用积分”制度,引导企业、社区参与河道管护。
内环所专家指出,上海水生科技项目高度契合政策导向:上海之鱼带动文旅消费升级,浦秀村实践“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乡村路径,青浦基地则打通“科研-产业-教育”闭环,为长三角水环境治理输送复合型人才。
此次中交上航院对上海水生科技的考察交流,彰显了公司在水生态治理领域的技术优势与实践成果。未来,公司将继续创新技术手段,不断探索生态价值转化的新模式,为上海和其他城市生态文明建设贡献更多智慧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