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1日下午,合肥市委副书记路军率队深入十五里河流域治理一期工程一标段现场,专题调研沉水植物种植与生态修复成效。巢湖管理局、市十五里河建管局相关负责人陪同调研, 上海海洋大学 教授、上海水生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王丽卿全程作技术汇报。
实地见证“水下森林”生态蝶变
调研组首站抵达金寨路城市初期 雨水 调蓄处理站出水口。沿河行至阊水路二桥,一幅水清草茂的生态画卷徐徐展开——2.42万平方米沉水植物蓬勃生长,蔓延形成超3.2万平方米的“水下森林”。王丽卿教授介绍:“项目采用苦草、黑藻等8种土著沉水植物构建立体净化系统,并结合其他原位修复技术,显著提升水体自净能力。”路军副书记俯身细察水生植物长势,对水体透明度的明显改善给予充分肯定。
合肥市委副书记 路军(左一)
合肥市委副书记 路军(右二)
技术突破:从屡败屡试到行业标杆
在工程监控中心,调研组观看了建设纪实视频。王丽卿教授系统汇报了治理过程中所面临的技术瓶颈及攻坚历程。
初级挑战:2021年首次种植存活率极低。
技术突破:团队采用创新沉水植物栽种工艺及模式,引用生态补水机制,突破城市行洪河道流速快、底质硬、透光差等瓶颈。
关键参数确立:历经三年四次优化,最终确立沉水植物存活五大边界条件,为城市河道生态治理树立技术标杆。
精准治理:生态修复的“教科书式”案例
通过科学调研与精准干预,项目逐步攻克沉水植物难以存活的关键问题:
科学归因:2022年专项调研锁定沉水植物消亡主因——一分区暴雨流速达3m/s远超植物耐受极限,底质硬化导致根系无法固着;二分区透深比不足0.5影响光合作用。
精准施策:创新“水位调控+基质改良+汛期避让”策略,在截污工程完工后重启种植,使存活率从近乎清零跃升至稳定生长。
标准输出:总结提炼出“透深比>0.5、流速0.07-0.1m/s、底质异质性适配”等关键技术参数,相关技术成果已获2项国家专利。
成效显著:两年生态账单亮眼
工程运营两年,生态效益显著,经监测与数据分析,取得如下成果:
▶ 水质改善:十五里河稳定达Ⅳ类标准,累计削减COD 398吨、氨氮84吨、总磷15吨。
▶ 生物多样性提升:鱼类从无到有增至7种,底栖动物翻倍至12种,发现水质“哨兵”物种尾蟌。
▶ 汛期控污能力增强:日降雨>5mm时污染时长缩短43.2%,最大污染强度下降15.4%。
▶ 生态补水效果突出:累计补给4631万立方米,活水润城成效显著。
水草覆盖率高的区域发现了底栖清水种——尾蟌[cōng]
路军副书记指出:“十五里河治理工程是巢湖综合治理由点及面的关键突破,上海水生科技将论文写在河湖治理一线,为合肥打造出可复制的生态修复样板。”他特别赞许企业将技术创新转化为生态生产力的实践能力,强调要继续发挥科技型环保企业优势,助力巢湖流域绿色转型。
科技赋能生态治理新范式
上海水生科技依托20年水生态修复积淀,在王丽卿教授带领下,已建立“诊断-设计-施工-养护”全链条技术体系。公司拥有70余项专利及集成技术,参与多项“十三五”水专项等国家级课题,其技术成果曾获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本次十五里河项目的成功,标志着城市行洪河道生态治理技术取得 重大 突破,也为全国滨水城市提供了可借鉴、可复制的“合肥方案”。
站在如今的阊水路桥头,昔日的“硬质河道”已蜕变为一条蜿蜒流动、草木丰盈的城市生态廊道。随着沉水植物持续自然扩繁,“水下森林”正悄然重塑十五里河的生命脉络,为巢湖注入源源不断的清流,也为城市注入生态与生命的力量。